
關於中醫的專業插圖
陰陽平衡基礎概念
陰陽平衡基礎概念
喺中醫理論入面,陰陽平衡係最核心嘅概念之一,源自古代陰陽哲學同五行理論,最早記載喺內經同易經呢啲經典著作。簡單嚟講,陰陽代表自然界同人體內嘅兩種相反又互相依存嘅力量——陰係靜止、寒冷、滋潤嘅屬性,陽就係活躍、溫暖、推動嘅屬性。中醫認為,當陰陽失衡時,人就會生病,所以八綱辨證(中醫診斷方法)一定會包括「陰陽」呢個綱領,用嚟判斷身體係偏寒(陰盛)定偏熱(陽亢)。
舉個實際例子,如果你成日手腳冰冷、容易疲倦,可能係陰虛(陰氣不足),需要養陰;相反,如果成日面紅耳熱、失眠煩躁,就可能係陽氣過盛,要清熱降火。呢啲症狀都可以透過針灸、推拿或者氣功嚟調節,因為呢啲療法專門針對經絡系統,幫助氣血流通,等陰陽重新達到平衡。張仲景嘅《傷寒論》就詳細講過點樣用藥同飲食(例如藥膳)嚟調理陰陽,例如陰虛嘅人可以食多啲百合、雪耳呢類滋陰食材,陽虛嘅人就適合飲薑茶、食羊肉嚟暖身。
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好容易破壞身心平衡,所以中醫亦強調預防保健,例如透過穴位按摩(如按壓太谿穴補腎陰、足三里穴健脾陽)或者食療(如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)嚟維持健康。另外,五行平衡(木火土金水)同陰陽息息相關,例如肝屬木,主疏泄,如果肝氣鬱結(木失調),就可能影響脾胃(土),形成「木剋土」嘅問題,呢個時候就要疏肝健脾,等五行同陰陽一齊恢復和諧。
而家好多人有慢性病,例如高血壓、糖尿病,其實同長期陰陽失衡有關。中醫會根據個人體質,用寒熱平衡嘅方法調理,例如陰虛型糖尿病可以多用生地黃、麥冬呢類滋陰藥,而陽虛型就要加啲肉桂、附子嚟溫陽。總之,陰陽平衡唔係玄學,而係一套實用嘅養生方法,只要掌握基本原則,就可以自己調節飲食同生活習慣,避免大病小痛!

關於陰陽學說的專業插圖
陰陽點影響健康
陰陽點影響健康
喺中醫理論入面,陰陽平衡係維持健康嘅核心概念。根據《內經》同張仲景嘅學說,人體嘅經絡系統、臟腑平衡同氣血循環都同陰陽息息相關。如果陰陽失調,輕則出現疲勞、失眠,重則引發慢性病管理問題,例如高血壓或免疫力下降。舉個例,當一個人長期熬夜(陽氣過耗),就會導致陰虛養陰不足,出現口乾、煩躁等「上火」症狀;相反,若寒涼飲食過多(陰氣過盛),則可能手腳冰冷、代謝變慢。
五行理論進一步解釋陰陽點影響健康:
- 木火土金水對應肝心脾肺腎,任何一行失衡都會打亂身心平衡。例如「肝鬱化火」(木過旺)可能引發偏頭痛,而「腎陽虛」(水不足)則與腰膝痠軟有關。
- 八綱辨證中,中醫師會透過寒熱、虛實等指標,判斷陰陽偏頗。例如「陽虛」體質嘅人怕冷、易腹瀉,需用藥膳如當歸生薑羊肉湯溫補;「陰虛」者則適合百合、麥冬等滋陰食材。
具體調理方法包括:
1. 針灸同穴位按摩:刺激特定經絡(如足三里補氣、三陰交養陰)可調節氣血流通。
2. 氣功或太極:透過動作與呼吸協調陰陽,尤其適合改善寒熱平衡失調嘅亞健康狀態。
3. 推拿手法:例如背部膀胱經推拿,能疏通陽氣,對治「陽氣鬱滯」型嘅肩頸痛。
現代人常見嘅陰陽失衡案例:
- 辦公室一族:長期久坐傷脾(土),加上冷氣環境(寒邪侵陽),易形成「脾陽虛」,表現為消化不良、水腫。建議每日快走15分鐘升陽,搭配食療如山藥粥健脾胃。
- 壓力大嘅打工仔:情緒壓力令肝氣鬱結(木剋土),可能失眠或月經失調。可試易經提倡嘅「舒肝理氣法」,例如按壓太衝穴,或飲玫瑰花茶疏肝。
陰陽哲學強調「動靜結合」,例如:
- 夜晚屬陰,應早睡養陰血;日間屬陽,適量運動助陽氣生發。
- 飲食上,夏天(陽盛)可食綠豆清熱,冬天(陰盛)則用薑茶驅寒,順應自然節律。
最後要提,陰陽調理唔係一刀切。例如氣血平衡需因人而異:氣虛者補氣(黃芪、人參),血瘀者活血(丹參、山楂)。建議先透過中醫診斷體質,再結合養生方法逐步調整,先至有效預防長期健康問題。

關於五行的專業插圖
陰陽運動規律解說
陰陽運動規律解說
喺中醫理論入面,陰陽學說係最核心嘅概念之一,佢解釋咗自然界同人體嘅動態平衡。陰陽唔係靜止不變,而係不斷運動同轉化,就好似日夜交替、四季輪迴咁。《內經》講過:「陰陽者,天地之道也」,即係話陰陽嘅運動規律係宇宙萬物嘅根本法則。舉個例,當你做氣功或者針灸時,其實就係透過調節氣血循環來達到陰陽平衡,等身體嘅能量流動更加順暢。
陰陽運動嘅四大規律
陰陽對立:陰同陽係互相制約嘅,例如寒熱平衡就係典型例子。中醫認為,如果一個人成日手腳冰冷(寒證),可能係陽氣不足,需要透過食療(如薑茶)或者推拿特定穴位(如足三里)來溫補陽氣。相反,如果成日面紅耳熱(熱證),就可能要養陰降火,例如飲綠豆湯或者按壓太谿穴。
陰陽互根:陰同陽雖然對立,但亦互相依存。氣血平衡就係最好嘅例子——氣(陽)推動血(陰)運行,而血又滋養氣嘅生成。如果長期熬夜(耗陰),就會連帶影響陽氣,令人精神不振。張仲景喺《傷寒論》入面提到嘅「陰虛養陰」原則,就係強調要從根本調理,而非頭痛醫頭。
陰陽消長:陰陽嘅比例會隨住環境同身體狀態變化。例如夏天(陽盛)容易出汗,中醫會建議食冬瓜、薏米等藥膳來清熱祛濕;冬天(陰盛)則要進補羊肉、當歸來溫陽。呢種因應季節調整嘅養生方法,正正體現咗「天人相應」嘅陰陽哲學。
陰陽轉化:喺特定條件下,陰陽可以互相轉化。例如慢性病管理中,長期嘅氣滯(陽鬱)可能化火(陰虛火旺),變成口乾舌燥、失眠等症狀。此時,八綱辨證會建議先疏肝解鬱(調陽),再滋陰清熱,等身體重新回到平衡狀態。
點樣應用陰陽運動規律?
- 經絡系統調理:針灸同穴位按摩就係利用陰陽運動規律來治病。例如,太淵穴(肺經)屬陽,能補氣;三陰交(脾經)屬陰,能養血。按唔同體質搭配穴位,先至有效改善氣血流通。
- 五行理論配合:中醫認為五行(木火土金水)同陰陽息息相關。例如肝屬木,主疏泄(陽),但如果肝鬱化火(陰虛),就要用五行平衡嘅思路,比如飲菊花茶(金剋木)來清肝火。
- 預防保健習慣:簡單如早睡早起(順應陽氣升發)、午間小憩(養陰),都係跟住陰陽規律生活。《易經》講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,就係提醒我哋要動靜結合,先至可以長久健康。
實例分析:有位OL成日對住電腦,頸梗膊痛(氣滯陽鬱),兼有便秘(陰虛腸燥)。中醫師可能建議佢做推拿鬆解肌肉(調陽),同時飲用火麻仁茶潤腸(養陰),再教佢幾個氣功動作來促進臟腑平衡。呢種綜合療法,正正體現咗陰陽運動規律嘅靈活運用。
總括來講,理解陰陽點樣運動,唔單止幫我哋掌握中醫治病嘅邏輯,更可以應用喺日常養生,等身體自然達到最佳狀態。下次覺得唔舒服時,不妨諗吓:係陽氣唔夠?定陰液不足?跟住陰陽規律去調理,效果往往事半功倍!

關於五行理論的專業插圖
食物陰陽屬性分析
食物陰陽屬性分析
喺中醫理論入面,食物嘅陰陽屬性係維持陰陽平衡嘅關鍵。根據《內經》同陰陽學說,所有食材都可以分為「陰性」(寒涼)同「陽性」(溫熱)兩大類,仲有啲係「平性」,即係唔會明顯偏向寒或熱。呢種分類唔單止影響氣血循環,仲會直接關聯到臟腑平衡同慢性病管理。例如,陽性食物(如薑、辣椒)可以促進氣血流通,適合手腳冰冷嘅人;而陰性食物(如西瓜、綠豆)就適合容易上火、口乾舌燥嘅體質。
點樣分辨食物嘅陰陽屬性?
1. 陽性食物:通常係溫熱、辛辣或高脂肪,能夠提升身體代謝,例如羊肉、肉桂、韭菜。呢類食物適合陰虛體質(即係「陽虛」)嘅人,可以改善怕冷、疲勞等問題。
2. 陰性食物:多數係生冷、多水分或低熱量,例如冬瓜、苦瓜、梨。呢啲食材適合陽盛體質(即係「陰虛」),可以清熱解毒,但過量會導致寒熱失衡,甚至影響經絡系統。
3. 平性食物:好似糙米、山藥、紅棗,性質溫和,幾乎適合任何體質,特別係用嚟調和五行平衡,長期食仲可以幫手預防保健。
中醫仲會結合五行理論嚟分析食物功效。例如,紅色食物(如紅豆、番茄)對應「火行」,有益心臟;綠色食物(如菠菜)對應「木行」,可以疏肝。如果你成日失眠或者壓力大,可以多食啲「木行」食材,配合穴位按摩或者氣功嚟調理。
實際應用例子
- 藥膳搭配:寒底人士(陽虛)可以煲當歸生薑羊肉湯,利用當歸(溫性)同生薑(熱性)嚟補陽;熱底人士(陰虛)就適合飲綠豆薏仁湯,清熱祛濕。
- 食療小貼士:夏天容易心火旺,可以食蓮子(平性)同百合(微寒)嚟養陰;冬天就可以用黑豆(平性)同核桃(溫性)補腎,符合「冬藏」嘅陰陽哲學。
最後要提吓,食物嘅陰陽屬性仲會受烹調方法影響。例如,白蘿蔔本身係寒性,但係用嚟煲湯(加熱)就會減低寒性;相反,生食沙律(陰性)可能會加重脾胃虛寒。所以中醫理論強調要因應季節、體質同烹調方式去調整飲食,先可以真正達到身心平衡。如果想深入啲,可以參考《易經》或者張仲景嘅著作,入面有詳細講點樣透過飲食同針灸、推拿等手法協調陰陽。

關於中醫理論的專業插圖
陰陽失調症狀
陰陽失調症狀喺中醫理論入面係一個好重要嘅概念,尤其係根據陰陽學說同五行理論,人體嘅健康同疾病都同陰陽平衡息息相關。如果你成日覺得好攰、手腳冰冷、或者無端端發熱,咁就可能係陰陽失調嘅徵兆。中醫認為,陰陽失衡會影響氣血循環,令到經絡系統受阻,從而引發各種不適。例如,陰虛嘅人可能會出現口乾、失眠、潮熱等症狀,而陽虛嘅人就容易怕冷、精神不振、甚至消化不良。
八綱辨證係中醫診斷嘅核心方法之一,張仲景喺《傷寒論》入面就強調咗陰陽辨證嘅重要性。如果你去睇中醫,醫師可能會通過把脈、問診等方式,判斷你係屬於邊種陰陽失調。例如,寒熱平衡失調嘅人可能會同時出現怕冷同發熱嘅矛盾症狀,呢啲都係陰陽唔協調嘅表現。另外,《內經》亦提到,陰陽失衡會影響臟腑平衡,例如肝火旺盛(陽過盛)可能導致頭痛、易怒,而腎陰不足(陰虛)就可能引致腰膝酸軟、耳鳴等問題。
針對陰陽失調,中醫有好多調理方法,例如針灸、推拿、氣功同食療。如果你係陰虛體質,可以試下食多啲滋陰嘅食物,例如百合、雪耳、梨等,幫助陰虛養陰。而陽虛嘅人就可以用溫補食材,例如紅棗、生薑、羊肉等,促進氣血流通。另外,穴位按摩都係一個好有效嘅方法,例如按壓足三里可以幫助調理脾胃,改善陽虛症狀。
現代人生活壓力大,好容易導致身心平衡失調,從而影響陰陽。例如,長期熬夜、飲食不規律、情緒波動大,都會令陰陽失衡加劇。中醫嘅養生方法強調「治未病」,即係預防勝於治療,所以平時可以透過氣功或者藥膳來維持陰陽平衡。例如,練習太極拳可以調和氣血,而適當飲用枸杞菊花茶則可以清肝明目,幫助緩解陰虛火旺嘅問題。
如果你有慢性病管理嘅需要,例如高血壓、糖尿病等,中醫會根據陰陽五行理論來制定個人化嘅調理方案。例如,肝陽上亢型高血壓可以透過平肝潛陽嘅方法治療,而脾虛濕盛型糖尿病就可能需要健脾祛濕。總括而言,陰陽失調症狀千變萬化,但只要掌握陰陽哲學同五行平衡嘅原則,就可以更有效咁調理身體,預防疾病。

關於陰陽的專業插圖
陰陽調和食療
陰陽調和食療係中醫養生嘅核心智慧,結合陰陽學說同五行理論,透過日常飲食嚟調整身體嘅陰陽平衡。根據2025年最新嘅中醫理論研究,食物本身有寒熱溫涼四性,配合五行平衡原則,可以針對唔同體質同症狀進行調理。例如,陰虛體質嘅人容易口乾、失眠,適合食百合、雪梨呢類養陰食材;而陽虛體質怕凍、手腳冰涼,就可以用生薑、羊肉等溫補食物嚟提升陽氣。張仲景喺《傷寒論》早就提過「藥食同源」,而家嘅預防保健趨勢更強調將藥膳融入三餐,唔使等到病咗先嚟調理。
香港人生活節奏快,好多人長期處於氣血失衡狀態,陰陽調和食療就成為簡單有效嘅解決方案。以下係幾個實用建議: - 寒熱平衡:夏天成日飲凍飲容易傷陽氣,可以改飲桂圓紅棗茶暖胃;相反,成日打邊爐食辣導致「上火」,就要搭配綠豆湯或冬瓜湯清熱。 - 臟腑平衡:根據五行理論,肝屬木、心屬火、脾屬土、肺屬金、腎屬水。例如壓力大傷肝,可以食枸杞、菠菜;脾胃虛弱就多食山藥、小米粥。 - 氣血流通:經絡系統暢通先至健康,當歸燉烏雞呢類補血食療,配合穴位按摩效果更好。而家好流行嘅「四物湯」就係經典例子,尤其適合女士經期後調理。
進階啲嘅食療仲可以結合八綱辨證,針對個人體質精準設計。好似長期咳嗽可能係肺陰虛,要用沙參、玉竹煲湯;而腰膝酸軟多數係腎陽虛,杜仲煲豬腰就啱晒。易經講求「時中」,食療都要因應季節調整:春天養肝食芽菜、夏天清心飲菊花、秋天潤肺食蓮藕、冬天補腎食黑豆。而家好多中醫診所會用AI分析體質,再推薦個人化養生方法,連食材搭配同烹調方法都有講究,例如陰虛火旺嘅人連煎炸都要少食。
值得一提嘅係,陰陽哲學強調「過猶不及」,食療都要適可而止。好似人參雖然補氣,但陽亢體質食咗可能失眠;綠豆解毒,但脾胃虛寒嘅人食太多會腹瀉。內經話「五穀為養」,現代人成日追求超級食物,反而忽略咗主食嘅重要性。其實糙米、小米呢類五穀先係維持身心平衡嘅基礎,再配合當造蔬果同適量肉類,先至係真正符合中醫智慧嘅飲食之道。

關於針灸的專業插圖
季節陰陽養生法
季節陰陽養生法
喺中醫理論入面,陰陽學說同五行理論係養生嘅核心,尤其係隨住季節變化調整生活習慣,先可以達到陰陽平衡。香港嘅天氣變化大,春夏秋冬各有唔同特性,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順應四時陰陽變化先係預防疾病嘅關鍵。
春季養生:疏肝理氣,升發陽氣
春天屬木,對應肝臟,呢個時候氣血循環要暢通,避免肝氣鬱結。建議多食綠色蔬菜(如菠菜、芹菜),配合針灸或穴位按摩(太衝穴、期門穴)疏解壓力。張仲景喺《傷寒論》提過,春季易受風邪侵襲,要注意保暖頸背,同時可練氣功(如八段錦)助陽氣升發。夏季養生:清熱養心,平衡寒熱
夏天火氣旺,易心火過盛,出現失眠或口瘡。中醫主張「夏吃薑」唔係亂講,因為冷氣同凍飲會令體內寒熱失衡,適量薑茶反而能驅內寒。食療方面,綠豆湯、冬瓜薏米湯可清暑濕;推拿心包經(如內關穴)亦能安神。記住,《易經》強調「陽極生陰」,夏天午睡15分鐘就係養陰嘅小秘訣。秋季養生:潤肺防燥,滋陰為先
秋天燥邪當令,陰虛人士易喉乾咳嗽。五行中肺屬金,要多吃白色食物(雪梨、百合),或者藥膳如沙參玉竹湯。經絡系統中,肺經同大腸經相表裏,每日敲打手臂內側(肺經循行位置)能增強免疫力。另外,秋季情緒易悲傷,陰陽哲學提倡「收斂神氣」,冥想或深呼吸可調節身心平衡。冬季養生:補腎藏精,溫陽避寒
冬天係儲存能量嘅季節,中醫理論強調「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」。八綱辨證中,陽虛者手腳冰冷,可燉當歸羊肉湯補腎陽,或艾灸關元穴、命門穴。五行中腎屬水,黑色食物(黑豆、黑芝麻)同氣功(如站樁)都有助固本培元。香港人鍾意打邊爐,但辛辣湯底易耗陰液,建議改用滋陰藥材如枸杞、山藥做湯底。
具體例子同注意事項
- 慢性病管理:高血壓患者夏季要避免中午暴曬,因「血汗同源」,出汗過多會影響氣血流通。
- 生活細節:秋冬沖涼水溫唔好太熱,以免皮膚過乾(破壞臟腑平衡中肺與皮毛嘅關係)。
- 運動建議:春季適合晨運拉筋,冬季則宜黃昏散步,順應日照長短調節陰陽哲學中「動靜結合」嘅原則。
總括嚟講,季節養生唔係一成不變,要根據個人體質(如陰虛養陰或陽虛溫補)同環境變化靈活調整。陰陽平衡唔止係理論,更係每日飲食、作息、情緒嘅實踐,先至可以長保健康。

關於推拿的專業插圖
陰陽體質檢測
陰陽體質檢測係中醫養生嘅核心步驟,尤其喺2025年,愈來愈多香港人注重陰陽平衡同五行理論嘅應用。中醫認為,人體健康離唔開陰陽學說同五行平衡,而體質檢測就係透過觀察症狀、把脈、舌診等方法,判斷你係偏陰(寒底)定偏陽(熱底)。例如,成日手腳冰冷、容易疲倦嘅人可能係陰虛體質,需要養陰;相反,面紅耳赤、易生痱滋嘅人就可能陽氣過盛,要清熱降火。
現代中醫結合傳統八綱辨證同科技,推出咗更精準嘅檢測方法。除咗問診,部分診所會用經絡儀分析經絡系統嘅氣血流通狀況,或者透過易經卦象輔助判斷體質。好似張仲景喺《傷寒論》提過嘅「辨證論治」,體質檢測後,中醫師會建議個人化方案,可能包括針灸調理特定穴位、推拿疏通氣血,甚至配合氣功練習來強化臟腑平衡。
具體例子:如果你成日失眠兼心悸,中醫可能診斷為「心陰虛」,建議用藥膳如百合蓮子粥滋陰安神;而經常便秘、口乾嘅人,可能屬「胃陽亢」,要飲綠豆薏仁湯清熱。另外,慢性病管理亦同體質息息相關——高血壓患者若屬肝陽上亢型,醫師會強調穴位按摩太衝穴來平肝潛陽。
點樣自我檢測陰陽體質?
1. 寒熱反應:怕冷多屬陰虛,怕熱多屬陽盛。
2. 舌苔顏色:舌淡白多為寒底(陰),舌紅苔黃多為熱底(陽)。
3. 作息偏好:夜貓子易耗陰血,晨型人通常陽氣較旺。
4. 情緒傾向:暴躁易怒可能肝火旺(陽),抑鬱寡歡多氣滯(陰陽失調)。
最後要提,陰陽體質唔係固定不變嘅!香港人工作壓力大、飲食唔定時,好易打亂氣血平衡。建議每半年做一次專業檢測,並透過食療同養生方法動態調整。例如,長期熬夜嘅人可以飲西洋參茶補氣陰,而體質偏寒嘅OL不妨用艾灸溫暖氣血循環。記住,中醫講求「治未病」,及早發現體質偏差,先係預防保健嘅上策。

關於氣功的專業插圖
陰陽轉化原理
陰陽轉化原理係中醫理論嘅核心概念之一,源自《內經》同《易經》嘅古老智慧,強調萬物都處於動態平衡中。陰陽學說認為,陰陽唔係固定不變,而係會互相轉化,就好似日夜交替、四季輪迴咁自然。呢種轉化過程對於維持五行平衡同氣血流通至關重要,尤其係現代人常見嘅慢性病管理同身心平衡問題,更需要理解呢個原理。
中醫經典《傷寒論》作者張仲景提出「重陰必陽,重陽必陰」,即係話當陰或陽發展到極致時,就會向對立面轉化。例如: - 寒熱平衡:長期食太多寒涼食物(陰性)可能導致虛火上升(陽性症狀),出現口乾舌燥等「假熱」現象。相反,過量辛辣(陽性)可能耗傷陰液,變成手腳心熱嘅「陰虛」體質。 - 經絡系統反應:針灸治療中,刺激陽明經(陽)可以調和太陰經(陰),呢種「從陽引陰」嘅手法正係利用陰陽轉化原理。
食療與藥膳:
根據季節轉化調整飲食,例如夏天(陽盛)適量食苦瓜、綠豆(陰性)清熱,到秋冬(陰盛)轉用當歸、生薑(陽性)溫補。五行理論中嘅「酸甘化陰、辛甘化陽」亦係轉化嘅具體應用。氣功與穴位按摩:
練習八段錦時嘅「雙手托天理三焦」動作,通過提升陽氣(托舉)再下沉(導引陰氣),直接體現陰陽轉化。日常可按壓太谿穴(滋陰)同足三里(補陽),促進臟腑平衡。八綱辨證嘅動態視角:
中醫師診斷時會觀察陰陽轉化跡象,例如長期「陽虛」患者突然出現燥熱,可能係「陽損及陰」嘅信號,此時用藥需兼顧滋陰(如熟地)與溫陽(如肉桂)。
2025年嘅快節奏生活容易破壞陰陽自然轉化: - 熬夜(耗陰)後靠咖啡提神(助陽),形成惡性循環 - 冷氣環境(陰)與劇烈運動(陽)嘅急速切換,影響氣血循環 - 情緒壓力導致肝鬱化火(陰鬱轉陽亢),常見於都市亞健康人群
推拿同針灸治療中,專業中醫師會根據呢種轉化規律設計方案。例如更年期女性潮熱(陰虛陽亢),除咗養陰藥材,可能配合背部膀胱經刮痧(泄過盛之陽),達到「陽消陰長」嘅效果。記住,陰陽轉化唔係即刻見效,而係像四季更替咁需要順應自然節律。

關於易經的專業插圖
中醫陰陽診斷
中醫陰陽診斷係一套好精密嘅系統,根據陰陽學說同五行理論去分析人體嘅平衡狀態。中醫師會透過八綱辨證(包括陰陽、寒熱、虛實、表裏)去判斷你嘅體質同健康問題。例如,如果你成日覺得手腳冰冷、容易攰,可能係陽虛;相反,如果經常口乾、失眠、手心發熱,就好可能係陰虛。呢啲症狀都反映咗陰陽失衡,而中醫嘅目標就係透過針灸、推拿、藥膳等方法,幫你恢復氣血平衡。
診斷過程通常會結合經絡系統同臟腑平衡嘅觀察。例如,張仲景喺《傷寒論》入面提到,寒熱症狀可以反映陰陽失調,而現代中醫師亦會參考《內經》嘅理論,透過舌診、脈診去判斷氣血流通情況。如果你條脷偏白兼有齒痕,可能係陽氣不足;如果脷色偏紅兼少苔,就可能係陰虛火旺。呢啲細節都係中醫理論好重視嘅部分,因為佢哋直接關係到點樣對症下藥。
五行平衡亦係診斷嘅關鍵。中醫認為肝屬木、心屬火、脾屬土、肺屬金、腎屬水,如果某個臟腑過強或過弱,就會影響整體健康。例如,長期壓力大嘅人容易肝鬱化火,表現為易怒、頭痛,呢個時候就需要疏肝理氣,可能透過穴位按摩(如太衝穴)或者氣功去調節。另外,食療亦係好有效嘅方法,例如陰虛嘅人可以食多啲百合、雪耳嚟養陰,而陽虛嘅人就可以用當歸、生薑嚟溫補陽氣。
現代人好多慢性病都同身心平衡失調有關,例如長期熬夜會耗傷陰血,導致陰虛養陰不足;而飲食不節就會影響脾胃,造成濕熱內蘊。中醫陰陽診斷唔單止睇症狀,仲會考慮生活習慣、情緒壓力等因素,從而制定個人化嘅養生方法。例如,如果你成日對住電腦,頸梗膊痛,可能係氣血瘀滯,可以透過推拿疏通經絡;如果成日失眠心煩,就可能係心火旺,需要清心降火。
總括嚟講,中醫陰陽診斷係一套好全面嘅方法,結合咗陰陽哲學同五行理論,從多角度分析健康問題。無論係透過針灸刺激經絡、定係利用藥膳調理體質,最終目標都係達致寒熱平衡同氣血循環暢通。如果你對自己嘅體質有疑問,不妨搵個專業中醫師做個詳細診斷,等你可以更精準咁調理身體!

關於經絡系統的專業插圖
陰陽作息建議
陰陽作息建議
喺中醫理論入面,陰陽平衡係健康嘅核心,而作息時間嘅安排直接影響氣血流通同臟腑功能。根據《內經》嘅「天人相應」觀念,人體嘅陰陽消長應該同自然規律同步,先至可以達到身心平衡。
順應自然節律:
中醫陰陽學話強調「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」,2025年嘅都市人雖然難免熬夜,但建議最遲夜晚11點(子時)前入睡,因為子時係膽經當令,有助排毒同氣血再生。相反,朝早5-7點(卯時)係大腸經活躍期,起身飲杯溫水、排便,可以幫助身體「陽氣升發」。如果長期違反呢個節律,容易導致陰虛火旺,出現失眠、口乾等問題。五行理論應用:
五行中嘅「木火土金水」對應一日唔同時段,例如:- 清晨(木):適合輕度運動如氣功或散步,疏肝氣。
- 中午(火):陽氣最旺,可小睡15分鐘養心,但唔好超過30分鐘,避免濕氣困脾。
傍晚(金):肺經運行,適合推拿背部穴位如「肺俞」,強化呼吸系統。
寒熱平衡與飲食配合:
作息唔單止係睡眠時間,仲包括飲食安排。例如:- 陽氣旺盛嘅朝早同中午,可以食溫性食物(如薑、紅棗)助陽;
夜晚陰氣主導,改食滋陰食材(如百合、銀耳),避免生冷傷脾胃。
張仲景嘅《傷寒論》亦提到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,晚餐最好清淡且早食,減輕臟腑負擔。慢性病管理嘅作息調整:
如果有陰虛或氣血不足問題,可以參考八綱辨證原則:- 陰虛者:避免午後過度勞累,黃昏後用藥膳(如沙參麥冬湯)養陰;
陽虛者:晨起曬背補陽氣,睡前用艾草泡腳驅寒。
針灸同穴位按摩(如「三陰交」)亦可以輔助調節經絡系統,改善睡眠質素。現代生活嘅實用貼士:
2025年嘅科技產品令藍光問題更嚴重,中醫建議睡前1小時遠離手機,改用冥想或輕柔音樂讓心神歸位。另外,長期喺冷氣房工作嘅人,可以按「風池穴」同「大椎穴」促進氣血循環,防止寒邪入侵。記住,陰陽哲學唔係一成不變,要根據自己體質同季節微調作息,先至係真正嘅養生方法!

關於八綱辨證的專業插圖
陰陽茶飲選擇
陰陽茶飲選擇
喺中醫理論入面,陰陽平衡係維持健康嘅核心原則,而茶飲作為日常養生嘅一部分,可以根據個人體質同季節變化,配合陰陽學說同五行理論嚟選擇。例如,陽氣過盛(容易上火、口乾舌燥)嘅人適合飲用養陰茶飲,如麥冬、百合或菊花茶,呢啲食材性質偏涼,有助清熱降火;相反,陰氣過重(怕冷、手腳冰涼)嘅人則可以飲用薑茶、桂圓紅棗茶等溫性茶飲,幫助提升陽氣。
五行平衡亦係茶飲選擇嘅關鍵。根據內經記載,五臟(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)對應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,而唔同茶飲可以調和相應臟腑嘅氣血。例如:
- 肝鬱氣滯(屬木):可以飲用玫瑰花茶或薄荷茶,疏肝解鬱,促進氣血流通。
- 心火旺盛(屬火):適合淡竹葉或蓮子心茶,清心降火。
- 脾胃虛弱(屬土):推薦陳皮普洱茶或山藥茶,健脾和胃。
- 肺燥咳嗽(屬金):雪梨茶或枇杷葉茶能潤肺止咳。
- 腎氣不足(屬水):黑豆茶或杜仲茶有助補腎固精。
另外,季節變化亦影響茶飲選擇。夏天陽氣旺盛,容易出現陰虛症狀,可以多飲綠茶或桑葉茶;冬天陰氣重,則適合飲用肉桂茶或紅糖薑茶,保持寒熱平衡。中醫亦強調「因人而異」,例如經常熬夜嘅人容易陰虛火旺,適合飲用枸杞菊花茶;而長期壓力大、氣滯血瘀嘅人,則可以選擇丹參茶或山楂茶,幫助氣血循環。
藥膳茶飲嘅搭配亦可以參考八綱辨證原則。例如,張仲景喺《傷寒論》中提到嘅「桂枝湯」原理,可以應用喺茶飲中——如果體表有寒(怕冷、無汗),可以飲用生薑紅糖茶發散風寒;如果體內有熱(喉嚨痛、便秘),則適合飲用金銀花茶清熱解毒。此外,經絡系統嘅保養亦可以透過茶飲輔助,例如氣血不足導致經絡阻塞嘅人,可以飲用當歸黃芪茶補氣活血,配合針灸或推拿效果更佳。
最後,提醒大家選擇茶飲時要留意體質變化。例如,長期飲用過寒或過熱嘅茶可能會破壞陰陽哲學強調嘅平衡狀態。如果唔確定自己嘅體質,建議先諮詢中醫進行辨證,再選擇合適嘅茶飲,咁先至能真正達到預防保健同慢性病管理嘅效果。

關於張仲景的專業插圖
陰陽運動療法
陰陽運動療法係中醫理論入面一種好重要嘅養生方法,結合咗陰陽學說同五行理論,透過特定嘅運動方式去調和身體嘅氣血平衡。根據內經記載,人體健康嘅關鍵在於陰陽平衡,而運動療法正正可以幫助我哋達到呢個狀態。喺2025年,越來越多香港人開始關注預防保健,特別係長期坐office嘅打工仔,更需要透過呢種療法去改善氣血循環同身心平衡。
氣功就係陰陽運動療法嘅經典例子,佢結合咗呼吸、動作同意念,有效調節臟腑平衡。例如,八段錦同太極拳都係好受歡迎嘅氣功運動,動作緩慢但能夠深入刺激經絡系統,幫助氣血流通。研究顯示,長期練習氣功可以改善慢性病管理,特別係對高血壓、糖尿病呢類同寒熱平衡失調有關嘅疾病有好大幫助。如果你成日覺得手腳冰冷或者容易上火,不妨試吓每日花15分鐘練吓氣功,效果真係幾明顯㗎!
除咗氣功,推拿同穴位按摩都屬於陰陽運動療法嘅一部分。中醫認為,人體有好多穴位同五行相對應,透過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調節陰陽哲學中講到嘅能量流動。例如,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強化脾胃功能,而按壓太衝穴就對疏肝解鬱有好大幫助。而家好多香港嘅中醫診所都會提供專業嘅推拿服務,針對唔同嘅體質問題去定制療程,尤其適合成日對住電腦、肩膀僵硬嘅都市人。
如果你鍾意自己動手,可以學吓簡單嘅經絡拍打功。呢種方法源自易經同八綱辨證嘅理論,透過拍打身體特定部位去激活經絡。例如,朝早起身拍打手臂內側(心包經)可以提神醒腦,夜晚臨瞓前拍打腳底(湧泉穴)就有助陰虛養陰,改善失眠問題。記住力度要適中,以微微酸痛為宜,千祈唔好太用力搞到瘀青啊!
最後不得不提針灸運動療法,佢結合咗傳統針灸同現代運動科學,特別適合運動創傷後嘅復健。例如,有啲中醫師會喺針灸同時指導患者做特定嘅拉伸動作,等氣血流通更加順暢。張仲景嘅《傷寒論》入面都有提到,針灸配合適當運動可以加速病情恢復。而家香港嘅運動醫學中心已經開始引入呢種療法,尤其受運動員同健身愛好者歡迎。
總括來講,陰陽運動療法唔單止係一種養生方法,更係中醫陰陽學說嘅實踐。無論係氣功、推拿定針灸,都強調「動靜結合」同「剛柔並濟」,正好體現咗五行平衡嘅智慧。如果你都想改善亞健康狀態,不妨從每日簡單嘅運動開始,慢慢感受身體嘅變化啦!

關於內經的專業插圖
陰陽情緒管理
陰陽情緒管理係中醫理論入面一個好重要嘅課題,根據《內經》同張仲景嘅八綱辨證,情緒唔單止影響心理健康,仲會直接擾亂經絡系統同臟腑平衡。2025年最新嘅中醫研究發現,長期壓力會導致「肝氣鬱結」,呢種陰陽失衡嘅狀態會引發失眠、暴躁甚至慢性病,而五行理論就提出用「木火土金水」相生相剋嘅原理來調節。舉個例,如果你成日覺得心煩易怒(屬火過旺),可以透過氣功或針灸太衝穴(屬木)來疏肝瀉火,等氣血流通返順暢。
具體點做? 香港人工作壓力大,好多人都有「陰虛陽亢」嘅問題,即係成日口乾、失眠兼手心發熱。中醫推薦兩種方法:第一係食療,飲沙參玉竹湯(養陰)同埋避免辛辣(減陽);第二係每日用5分鐘做簡易穴位按摩,例如按內關穴(鎮靜)同三陰交(調血)。另外,《易經》提到「動靜相濟」,推拿師傅會教你用揉捏手法放鬆肩頸,等緊繃嘅「陽氣」散開,再配合慢動作氣功(如八段錦)來培補陰液。
現代人最易忽略嘅係「寒熱平衡」對情緒嘅影響。2025年有項調查發現,成日食凍飲同生冷嘢嘅人,情緒波動比例高3成,因為寒氣會阻塞氣血循環。中醫建議可以試吓以下搭配: - 藥膳:桂圓紅棗茶(溫補)+ 合歡花茶(解鬱) - 五行平衡活動:朝早快走(生陽)+夜晚冥想(養陰) - 按四季調整:春天多按太衝穴(疏肝),秋天飲雪梨百合羹(潤肺)
最後要提吓陰陽哲學中「過猶不及」嘅智慧。好似經絡系統咁,狂做運動(陽)唔休息(陰)反而會耗氣,情緒管理都係一樣。而家好多香港人學識用「陰陽交替法」——工作日用針灸提神(陽),周末就用推拿鬆弛(陰),等身心自然噉回到平衡狀態。記得,陰陽唔係對立,而係互補,掌握呢點先係情緒長久穩定嘅關鍵。

關於陰陽哲學的專業插圖
陰陽養生課程
陰陽養生課程近年喺香港越嚟越受歡迎,尤其係都市人工作壓力大、作息唔規律,好容易搞到陰陽失調。根據中醫理論,人體健康關鍵在於陰陽平衡,而呢類課程就係教你點樣透過五行理論、食療、氣功同埋穴位按摩等傳統方法,調整返身體嘅氣血循環,達致身心平衡。如果你經常覺得手腳冰冷、容易攰或者失眠,就可能係陰虛嘅表現,參加呢類課程絕對幫到你!
課程內容通常會涵蓋幾個核心範疇:
- 陰陽學說基礎:由《內經》同《易經》講起,解釋點解寒熱平衡、臟腑平衡對健康咁重要。
- 五行養生法:教你點樣透過飲食(例如藥膳)同生活習慣,針對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去調理體質。
- 經絡系統與八綱辨證:學識點樣透過針灸、推拿刺激經絡,改善氣血流通,甚至預防慢性病。
- 實用技巧:例如簡單嘅氣功動作、穴位按摩手法,等你可以自己喺屋企做日常保健。
舉個具體例子,如果你成日覺得「熱氣」(口乾、生痱滋),課程可能會教你用食療降火,例如飲綠豆沙或者百合雪耳糖水,呢啲都係根據中醫嘅「養陰」原則設計。又或者,如果你成日腰酸背痛,導師可能會教你按「腎俞穴」同「委中穴」,等你可以自己紓緩不適。
值得一提嘅係,而家嘅陰陽養生課程唔再係得老人家先參加,好多後生仔女都會報名,尤其係鍾意預防保健嘅人。唔少課程仲會結合現代科學,解釋點解傳統方法(例如氣功)真係有效,等學員更加容易理解同接受。如果你對呢方面有興趣,不妨搵吓邊啲機構有開班,學返幾招傍身,對長遠健康絕對有益!